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活动

“悦读”读书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发布时间:2017-12-28 来源:信息来源: 本院 阅读次数:8367
[字体:  ]

青春是一抹明媚的亮色,青春是一盏高悬的心灯,寒窗苦读、挑灯夜战我们一路走来,规划报告、设计蓝图我们朝夕相待。我们的青春,因为勤学笃行而步伐坚定,我们的青春,因为理想信念而底色厚重。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编织青春,我们才能承担治水伟业、担当时代重任。根据院团委关于“悦读”读书征文活动的安排,各团支部、各部门积极行动,响应“悦读”号召:400本优秀图书在全院员工中漂流,营造了浓厚的学习、阅读氛围;50多篇征文,远超我们的预期;感悟、体味、反思,处处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激动、感动、欣慰……我们挑选一部分作品,你我共同享受阅读之乐,回味激情青春

(院团委)

 

 

我爱工作  工作爱我

——稻盛和夫《干法》浅悟

办公室:林林

 

78岁高龄出任日航CEO之后,稻盛和夫著《干法》一书,这是他首次与读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该书在日本甫一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销量最高达到20万册。稻盛先生结合自己70余年切身经历中收获的工作经验,探讨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同时,也对企业管理者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他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

稻盛和夫,在读此书之前,我对这个名字的联想只有“MBA”、“杰克韦尔奇”之类的关键词,甚至还没有对“孙正义”的熟悉度高。阅读初始,书里隐隐透出的“鸡汤味”让人有些倦怠,可是随着阅读深入,稻盛先生的非凡经历和独特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读完后又找来老先生的生平、访谈和讲座细细观看,现在竟有了发展成忠诚粉丝的趋势。

   他是一个商业神话,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创办第二电信,这两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而最为传奇的莫过于仅用一年时间就让日航从亏损1800亿日元申请破产的死亡之地重获新生,盈利1884亿日元,是同期“全日空”利润的三倍。在这位老先生的身上,究竟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质?其实《干法》一书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听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我爱工作,工作爱我”,然而大部分人还是处在“听了很多大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境地。其实并非“过不好”,而是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去做,坚定地去执行。试问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老先生一样,一旦发现自己有贪图享乐的想法就谴责自己;又有几个成功的企业家会把成功和失败同等看待为磨砺而非判断的结果;谁又会抱着“相信工作现场有神明”的态度对工作表示敬意和尊重?有人说,稻盛和夫只不过是个偏执的工作狂罢了,可是这种评价对他显然并不公平。他只是个真心热爱工作的人,愿意为了工作而尽心付出,通过工作提升自己的灵魂。

相形之下,职场中的多数人就要浅显很多:常有人言“不要问我工作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不工作!”很多职场人的梦想是,每天坐在星巴克里,端一杯咖啡,用苹果笔记本敲敲打打,优雅又从容;或者带着单反和背包,走遍世界各地,吃遍全球美食,发发微博、修修照片,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大多数人工作只是为了换取报酬,让自己所学有所施展不必落空,却并不会将喜好和工作联系起来;境界高一点的会觉得工作是为了学习,为了自我成长,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获取成就感。然而现实却是每天醒来睡眼惺忪,浑浑噩噩到单位,一有加班就怨声载道,多少天赋和汗水在声声抱怨中溜走,仿佛工作是生活和个人的对立面,是在发自肺腑的厌恶中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却对工作没有丝毫敬畏之心也没有点滴热爱之意。

在《干法》一书中,他将为什么要工作、如何投入工作、怎样才能出色工作、如何创造性的工作进行了阐述,系统讲述了自己的“劳动观”。一词以蔽之,那应该是“热情”。工作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这是稻盛和夫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创造力方程式。“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持有的激情和渴望等因素,本是极其主观的变量,老先生却偏偏对这一点看得很重,甚至作为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正是对工作的热情,让人激发灵感、坚定品行、陶冶人格、从而获得天助,最终迎来成功。

回到现实工作中,《干法》这本书让我对正向循环有更深刻的体会,“我爱工作,工作爱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甘于脚踏实地、付出坚韧不拔的努力,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得到指引和帮助,获得相应的回报。而这种灵魂的磨练,不仅加深了对工作的理解、提高了工作的能力,还提升了对工作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可以更好地用于工作。在正向循环之中,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细微的小事,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将伴随工作经历逐步提升。持续的努力,必将收获平静、充实的生活。

 

 

读《曲终人在》  抓“讲重作”

水工一处:张芳芳

 

周大新的《曲终人在》是一部直接揭露当下社会现实的官场文学作品,小说以一个仿真纪实的结构,虚拟了26个被采访对象,以“非虚构”的方式,回顾讲述了他们与欧阳万彤省长生前的交往或接触过程,作品直面社会腐败问题。作者试图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不同讲述,多侧面、多角度地“复活”已逝省长的为官经历。

我愿意将其看作一部政治小说,小说主人公欧阳万彤省长出身农家,家中长辈期待他将来为官,荣耀门楣。欧阳万彤也有心从政,随着在政界的磨练,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胸襟变得开阔。当他身处高位时,能够自觉地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但与其成长形成对比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像欧阳万彤这样的精英,尽管进入了社会管理的中心,但他身边却是荆棘丛生,暗藏险恶,面对诱惑最终底线失守,一步步走上贪污不法之路,陷入深渊。作品深入官场生态内部,讲做官和做人的关系,讲官场中的复杂人性和命运,为人们平时看到的反腐新闻补充深层细节,引发读者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为官场生态。

《曲终人在》让我看到了一位当代作家的政治忧思, 也戳到了当今社会的痛点。安徽的“陈、杨、周”案件便是《曲终人在》现实的写照,此三人严重侵蚀了党内政治生活,污染了安徽的政治生态,败坏了安徽的政治形象。近期,我院以“陈、杨、周”案为反面教材,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活动。活动指出,各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案为鉴、吸取教训,把自己摆进去,剖析个人不足。结合剖析“陈、杨、周”案,对照检查,以案明纪,明规矩,明底线,明界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兢兢业业做事,干干净净做人。首先从“讲党性”来说,就是对党绝对忠诚,听党话、跟党走,这是讲政治的首要原则。所以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牢牢把握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其次从“重规矩”来说,就是真正让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要认清当前形势、要真正入脑入心、要体现在管人管事上、要落实在律言律行上;最后从“作表率”来说,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净化优化政治生态作为增强政治生活时代性的重要抓手,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净化优化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回归到本职工作中,水利乃国家大是。作为一名水利设计工作者,水利设计者更要心系水利,坚持职业操守。须时刻谨记设计工作责任重大,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重中之重,切勿把设计与功名混为一谈。工程不论大小,设计不论好恶,切勿挑肥拣瘦,挑三拣四,无论是业主或是施工单位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提供最好的设计技术服务,因为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完善的过程。遵照规范要求设计复核,杜绝经验主义错误,正如党员之于“讲党性、重规矩”。当前国家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水利发展也将接受新的挑战,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水利建设应与保护自然相结合,注重生态文明。在引江济淮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中,设计者须树立水生态文明新理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践行职业道德,争做设计表率,正如党员之于“作表率”。

读《曲终人在》,抓 “讲重作”。坚持用严的要求、实的作风、硬的态度,全力抓好教育的开展。我们水利设计者也要明辨是非,严守纪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

 

是来处,也是归途

——《希腊神话与传说》读后感

党群工作部:孟祥宇

 

神话是人类儿童期的伙伴,人类最初的意识的表现。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神话也就成为民族区别的力证。古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中的瑰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希腊神话和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两个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伟大成就。从表面上看,它如溪流般清晰明朗,而若是深究其内涵,却是比海洋还要宏大深邃。作为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思想资源,古希腊神学植根于希腊神话这一古朴的人文精神共同体中,已成为西方人精神信仰和价值体系的重要表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至深的影响。希腊神话,质而言之,是古希腊人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感性直观的把握。作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形象体系和希腊初民深层文化心理的产物,它不仅成了古希腊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传承着希腊民族在童年时期就建立的至深的信仰,在后一意义上,希腊神话可视为古希腊人原始精神信仰的感性直观的表述。

俄狄浦斯在被命运击倒的那一瞬,人类的精神力量高贵地立于山头,生命因此不再惧怕因为内体的消亡而消亡,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西西弗斯背负沉重的命运,却有充分的理由蔑视外在的威权或偶像而自我满足、自得其乐,从而将荒谬化为自由的来临和主动的担当。阿喀硫斯柔弱的脚踵,一方面是对于个人力量和集体观念之间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人对于命运力量的反思,这一深刻的自省精神,使得文化的发展和更迭具有源源不断的能量。

希腊神话和传说有着丰富的想象、鲜活的直觉和朴稚的思维,又饱含着对普遍人性及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探索。正是由于这种孩童般的纯真与智叟般的深刻形成的奇妙结合,使它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希腊神话和传说无与伦比之处就在于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真实而质朴、隽永而深刻的。它精炼的内容、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于各个时代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那些千古流传的故事,譬如斯芬克司之谜、奥吉亚斯的牛圈、潘多拉的盒子、不合的金苹果,已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希腊神话以丰富的想象力叙述了动人的情节,以优美的描写创造了美妙的意境。远古的希腊先民怀着征服自然的热望和憧憬,凭藉艺术的想象创造出深具魅力的神话。

希腊神话和传说既是父母讲给婴儿的睡前故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雪莱的诗歌、乔伊斯的小说。这些神话故事像一阵风,出你之口,入我之耳,无有定法却深入人心。神话不仅能激励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还提供了种种概念和模式,对文学发展的趋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奥林匹斯山最受人崇拜的日神阿波罗,是理性、稳重、庄严的象征,与此相对的是酒神狄俄尼索斯,整日狂歌豪饮,浪迹天涯,无忧无虑,体现出人的感情的发泄,思想的非理性、反常和变异成分。纵观英美文学史,注重情感与注重理性的两种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呈交替更迭的顺序出现。希腊神话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欧美民族意识的深层而影响着英美作家的创作意识和思维模式,从而赋予了英美文学丰厚的底蕴。

《伊利亚特》里有这么几句诗:

豪迈的狄俄墨得斯,你何必问我的家世?

正如树叶荣枯,人类的世代也如此,

秋风将枯叶洒落一地,春天来到

林中又会滋发许多新的绿叶,

人类也如是,一代出生一代凋谢。

希腊神话从传说进入歌咏,从歌咏进入故事,从故事进入戏剧,最后进入通行全希腊的史诗,还在罗马文化中生根落户,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几乎成为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从此以后,它为自身寻得了进入拉丁文和古德语的渠道,成为全世界的文化宝藏。今天,欧美的戏剧、诗歌和其它的文化活动都在滔滔不绝流传于世的希腊神话中汲取营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重要源泉。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是永恒的,它不但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而且库存了人类为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汩汩泪水和琅琅笑声。

今天在电影院看好莱坞《特洛伊》的少年,与古代听《伊利亚特》故事的孩子并无二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我们与千百年前的祖先心意相通,这就是尊重神话传说的意义。

 

 

后望是为了前瞻

——读《后望书》有感

测绘处:束涛

 

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一一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一一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深入思考或许并不是个好习惯,使心有重负,自己也不能轻松,但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大事,终究不能冷漠和袖手旁观。我很喜欢把这本书和《寻路中国》并列,最喜欢的两本书。一本以外国人的眼睛目击当代中国的变迁。一本则是以一个中国学者、官员的身份回望历史,反思中国改革之得失。兼文笔优美,后望书文辞更雅,毕竟是中国文人写的。

“山势雄三浦,关门扼九州”巍巍潼关的绝迹,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改造与建设中古城与古迹的不断被毁,西北海子与绿洲的急速消逝,世纪移民背井离乡甚至客死异乡的血与泪,朱先生烛照幽微,对种种含泪的荒诞与悲剧进行鞭挞的同时,更进行科学的关照与文化的思考。朱先生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就是在这踏破谜底的过程中,还原一段段正在逝去的真实,而我们也在了解真相的同时,多了一个瞭望与思考的空间。三门峡、北京城、杭州城、武当山、河西走廊、敦煌、新疆和奉节县。这些地名,在游人眼中皆为热门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貌似没什么内在联系。而在朱幼棣的《后望书》里,却将它们共同的命运重新集结,梳理成一条今日的生命线,岁月在延伸,历史需回望。后望,顾名思义,回头看。回首来时路,奔流的江河湖海,高耸的崇山峻岭,刻满历史痕迹,消亡与破坏是它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对口口声声着热爱这片土地,对她的认知却少得可怜。她的过往,她的无奈;她的伤口,她的沉默。让梁思成欲哭无泪的旧城改造;孔庙前方横着的伪天安门;荒地里的‘世界之窗’,德国设计师以前说过,‘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会有;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有。’可这‘你们有的’也被一往无前的无数盼达当作拖后腿的给向后刨掉了。朱先生只能苦涩地说一句‘搞笑’。因为无知而贬低文化的价值,因为无知所以终将一无所有。

这是一本惨痛教训录。同那些歌功颂德华耀词章不同,这里讲的是那些好大喜功的失误遗憾莽撞蛮干,以及对一方水土的毁灭、为生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山河表里潼关路,拍脑袋决策和错误计算使潼关、陕州、蒲州(唐中都)、朝邑等千年古城街巷弃置成瓦砾荒草;故都的强拆各种销毁;各大中城市的先慷慨激昂大张旗鼓的毁灭随后冠冕堂皇厚颜无耻的造假重建;西北水域从人均数倍于全国到剜肉补疮拦坝毁生态终使罗布泊、苏海、塔里木、疏勒河、居延海接二连三干涸断流风沙日盛城弃人亡,西南建坝声甚嚣尘上;从永不干涸到巨资补水无效只能依靠管道输水维持的月牙泉水位;京城一杯水,移民两行泪,为保证首都的用水,数万河南淅川移民一夕被发配柴达木白骨填风沙,为了丹江调水中央动用军队强拆;两千万被毁家的移民还有奉节、淳安等永远消失的古城,如何方可儆醒呵!只有对文化和社会投射了情感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成长和文化、自然变迁挂钩起来发出这种感叹吧。工程是可以再造的,文化却不可重新依附,而文化人的痛心更不可被慰藉,信心也难以重建…我们丢了太多东西,却似乎不太明白。后望之殇易惘,前顾之道且长。

本书记下数段行将湮灭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叹”,但我们宁愿相信,任何一次灭绝都意味着下一次绝缝中的重生,任何一场大地的塌陷都将同时隆起另一座雄伟耸目的高峰?若非如此,我们将何以面对历史,何以面对未来?

后附黄万里诗一首:

少年驰走潼关道,风日华山好。

壮年奉使叩函崤,寻壑经邱,窈窕逐低高。

老来三顾关河杳,九曲黄流绕,秦川渺渺没波涛。

万里奔沙,谁与掣蛟鳌!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施工处:张冬冬

 

米兰·昆德拉曾经评价赫拉巴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能得到大文豪的青睐,赫拉巴尔肯定不是等闲之辈。《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文字很有特点,不分段,通篇都是内心独白。由于读的是译文,所以不能确定原文是否采用了长诗一般的语言。也许是自己的积淀不够,很多隐喻、人名、典故的出处还不是很清楚,这是以后有机会要再次深入研读的原因。看完小说,觉得这书名是如此恰如其分,正如作者所:“我为它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自己的死亡”。

小说诗意的创造了一个打包工汉嘉的形象,他在废纸回收站里工作了35年之久,当看到珍贵的书籍,他通常留下来品读,在无意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但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他的打包机被淘汰,他也因此下岗。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正如书名所提到的那样,汉嘉每天工作在喧闹的打包机旁,他所处的环境是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看似繁华、喧闹的时代,他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不顺心的爱情带来的孤独,也是人们对优秀书籍抛弃的决绝、对优秀文化漠视所带来的孤独。“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这是阅读带来的孤独,也是值得享受的孤独,在书本间跃动的文字从不曾安宁,可是读书本身却是孤独的,是只有一个人可以享有的那种过于喧嚣的孤独。正如他所言三十五年来,他在工作中无意得到了知识,由于阅读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他的思想变得细腻、深邃。赫拉巴尔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对优秀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忧虑。

曾记得周国平写过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以己度人,我自己现在就挣扎于第一阶段。日常急切的聚会、交友、表达,希望用分享自己的生活去获得一些周遭共鸣,寻找一些安慰藉以对抗自己的孤独。可是,慢慢地发现同龄人杯盏交欢的畅谈间,只有我们共同的急切和迷惘,那些自恋性质的自我挖掘,和漫无目的的内心漫游,又往往是空洞,稚嫩,虚张作势和自艾自怜的。经常的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我们面对孤独无所适从,现在非常流行一句话“越长大越孤单”,我想很多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如何在独自面对孤独时从容、不惧怕,我想是我们应该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内涵之一。                             

“火,它的光把一切痛苦深埋在下面,脸上却挤出一个悲哀的微笑。”这是书中汉嘉评价茨冈人的话,我想,用以评价赫拉巴尔和他的这部作品,同样恰当。

 

 

相信自己的奇迹力量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感受

水环境处:李然

 

“当你懂得把全身的力量调教至一个同步的状态,你会释放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使你达成种种心愿。”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头,来自一本在体育圈很红的书,金州勇士队教练科尔一直在阅读并推荐给别人的书。作为一个篮球迷,我接受了这份推荐,开始了我的奇迹力量。

即便没有这本书,我们人类也始终相信我们有两个自我,我们的肉体和我们的灵魂,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去运用我们的灵魂,灵魂究竟是什么也是各种说法都有。作者提摩西•加尔韦为我们解读的灵魂就很清晰,我们的两个自我,一个控制我们的肌肉肉体,一个便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主观。随着阅读的深入,这是在描述运动员的两个自我的斗争成为了影响一个运动员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斗争中,控制肌肉的自我实际上一直做着自己本分的工作,从练习到记忆,始终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不多做也不少做。结果决定的因素便落到了另一个自我——主观,主观的正确走向影响着运动员走向成功还是失败。

这么说有些可怕,然而很多人应该遇到过这样的事,一件自己练习很久准备很久的事情,可是真正要表现出来的时候,往往自己却做不到练习时候的水平,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件事情的失败,而是在这之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失望以及怀疑。如果我们并不了解自己,那我们一定觉得这是自己练习的不够多不够优秀。可是在理解了我们自身的两个自我之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失败中,我们的主观成了杀手,练习已经足够让我们优秀,执行动作的自我已经充分的做好了准备,然而我们的主观成了多虑的怀疑者,为我们制造了百无一用的情绪,或是紧张、或是激动、或是得意忘形。这些情绪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可是我们的主观依旧加害于我们,在事后否认我们的练习,否认我们应有的能力,所以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练习的时候很好,为什么一出场就不行了呢?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灵魂的时候,这件事便水落石出了。

经历了这么可怕的现实,我们是否应该消除我们的主观呢?在我渐渐陷入身心合一的力量里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主观拥有着强大无比的力量。这份力量来自我们主观的信任,来自我们主观对我们肉体的信任。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当你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奔跑的时候,当你第一次学会微笑的时候,你的主观一直在扶持着你,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动作表情,通过反思在练习中失败的原因,通过思索动作的过程,通过相信自己的肉体,你做到了这一切,在你还是个穿尿布的孩子的时候,你实际上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力量。因为你心无杂念,始终相信你的肉体。却在这个时候,我们真正静下来心来思考,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打网球的书,不对吧,我认为当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理念,这本书是我们人生的教科书。

我们本身即是执行者,也是批判者。在我们的人生中这并不矛盾,心如止水便是这样的状态,放手信任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这是一场内心的游戏,放下分别心,理解错误的事并不是批判错误的事;在错误中学习提升,观察自我也观察别人,相信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会从中进步;最后保持全神贯注,或者是保持我们的“童真”,别被情绪打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怎么了?很简单,你会发现自己像是站在网球场上,除了自己的呼吸什么也没有,静静的看着迎面飞来的网球,很自然的完成我们人生的完美一击。相信自己,相信我们拥有这份奇迹的力量。

 

 

读《围城》有感

水工二处:王涛

                                  

第一次看《围城》是几年前的事了,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就弄来翻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尤其喜欢导读上的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来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原于一位智者对人性的动察和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硒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地步。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是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己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像一面镜子,照镜的人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人性的种种美和丑!

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展示,给人启迪。我很惊讶,惊诧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的让人难以置信。能看穿人性,洞察人请百态的,我想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流氓皇帝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璋,就是代表这类人,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逐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本领!后者 “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是因为钱先生“入而能出”所以才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象,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围城》,对钱先生对中国文学也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损失!

《围城》里,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现代中国某段社会时期、某一部分人物。这段时期有其特殊性,这部分人也有其特殊性。书中的时间从1937年主人公回国开始,正是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而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如钱钟书所言,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时代下的这样一批人物难免会出现一种异化人性的状态。方鸿渐是其中的代表,而其他人,像苏文纨、汪处厚、陆子潇、李梅亭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围城,他们的围城与时代有关,与社会环境有关。

然而,围城不专属于那个时代,那部分人物。那是一种人性的欲望造成的困境,任何年代的任何人都难以逃脱。小说中描写的都是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等等生活中种种细节和极其普通的琐事,都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所不可避免的,不过借那个时代的那些人表现出来,而他们通过生活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最普遍的人性。

钱钟书先生用诙谐犀利的语言、洞烛幽微的手法批判顽固不化的思想、崇洋媚外的行为,调侃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让我们这些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书里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去洞悉自己的围城,参详其中的奥秘。围城是人性的围城,既生而为人,皆不可逾越,然而围城不是人生的围城,即使囿于其中生活也照样可以精彩,如果我们用积极、豁达的心境去经营。

 

活在当下

——读《老人与海》有感

检测所:孙宇航

 

 

假如生活是那片海,我就要做那老人。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时隔多年,重拾《老人与海》,虽然书中的主要故事早已清晰,但是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对内心及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而此时不同以往的是,当人生已近而立之年,真正地从象牙塔踏入社会,或多或少从中体会到与一样学生时代不一样的感悟。初读时只是赞美老人的坚强意志,而如今得到更多的却是在面对生活所需的自信、勇气和希望,以及更重要的人生哲学——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去,不顾将来。而是总结过去,做好今天事,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们总说人生就是无数个昨天,今天和明天。可是在我眼里只有今天,一个又一个的今天。所以做好今天的事,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一步步的走好脚下的路,忘掉昨天带给你的困难和挫折,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每一天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活在当下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老人与海》说,都说平淡无奇,一帆风顺的人生毫无意义,可是又有谁不希望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呢?是啊,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多多少少都会经历坎坷,可人生之路不就是在坎坷和挫折中前行的吗?海鸣威曾在《老人与海》中写到,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我认为海鸣威写《老人与海》就像在写他自己,这位身上有着无数弹片的硬汉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磨砺以后,终成就了《老人与海》这不朽的杰作。所以,正值朝气蓬勃,奋发拼搏的年纪的我们,又怎能畏惧生活中的苦难呢?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直面人生的苦难,就像那个在海上奋力抗争的真正勇士一样。所以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但是只怕你有心,有自信,有勇气。所以,现在不是我们去想我们缺少什么的时候,更多是我们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我们能够做什么。

活在当下,还应对未来充满希望。《老人与海》曾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临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运气是自己一步步的努力积累来的。就像我自己一样,首次高考失利后,没有畏惧复习的痛苦,苦读一年,考上还算理想的大学,后来读研究生,直到现在做一份自己喜欢的愿意为之奉献的工作。也许在别人看来,我的运气十足的好,可是我更愿意相信十足的好运是付出了百分的努力换来的,是我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坚定的为之而努力。

就像大海中的老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在大海上顽强的进行殊死搏斗,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渴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所以被写出,是因为海伦·凯勒有一颗对光明无限向往的心,她对光明充满着渴望;马云在最初创业时即使在经历无数困境之后仍不放弃,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着坚定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是因为无数共产党人对未来的中国充满着希望。最终老人回到家;海伦·凯勒获得了内心的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了无数的人;马云建立起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中国的强势崛起,不断的发展强大。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自信,勇气,希望是《老人与海》给予我的,也让我懂得了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即使有一天,我把它的情节忘了,甚至把海鸣威也忘了,但我永远会记得在那片海上那位老人顽强抗争的身影,忘不了老人那永不屈服的意志和勇气。他如海上的灯塔般,指引着我在人生的路上砥砺前行。

 

 

一切的现在汇集成未来

——读《万历十五年》

测绘处:耿志盼

 

一切的现在终将汇集成未来,读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正如这本书的英文直译一般——平淡的1587年,这一年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这一年跟大明过去的219年相比实在算是平平淡淡,然而作者就是通过描述这一年里看似各种无关的事,共同描绘出一个前景,这个曾经辉煌而庞大的明王朝,错过了他最后复兴自强的机会,将最终滑下衰亡的深渊。

通读本书,作者主要通过几个代表人物的命运,引入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大历史观”论述了臃肿的明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万历十五年,这个不起眼的年份,本来意气奋发的朱翊钧逐渐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活着的祖宗”,开始消极怠工、荒于政事。锐意改革,使国家有中兴气象的第一首辅张居正,因为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死后被清算。老成中庸的首辅申行时,欲以中庸之道维持国家前行,最终惨淡收场。堪称清廉楷模的海瑞,刚正不阿却与官场格格不入,最终告老还乡。一代名将戚继光,不拘泥于形式,肃清倭寇及至后来稳定北部边防,落了个贫病交加中死去。欲挑战传统儒学的思想家李贽,始终在哲学上“自相冲突”,无法突破。历史似乎给予了明王朝最后的几个机会,然而这些人物的悲剧结局宣告了这个最后的汉人王朝已经泥潭深陷,回天乏力。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这是书中的主要观点,也是中华五千年封建社会的症结所在。单纯以意识形态约束万民,以道德替代法律管理国家,整个社会封闭停滞,止步不前,以“成宪”为大旗的庞大封建权力集团,捆绑着日趋老迈的国家,走向一片黑暗的未来,巨大的历史惯性碾压过每一个想稍稍改变他的人,如张居正、如戚继光等一众付出终身努力之人只能粉身碎骨。似乎这是历史的必然。

如此庞大的国家,一切靠道德维持稳定,看似无法理解,在时代的局限上又是如此的理所应当。以儒家思想统一价值观,通过培养庞大的文官阶级掌控整个国家,而文官阶级就是通过儒学为基础选拔出的,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稳固这种价值观。整个统治阶级以四书中的教条来教化万民,运用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这种解决问题的因果依据完全就是混乱的,似乎以为一个人只要品行端正,那所有关于他的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而且所有问题的答案,你都能在几千年前祖先的教导里找到。整个社会运作低效而僵硬,从上到下,个人的意志被压制即使是最高的皇帝也只能服从于这种规则,一旦平衡被打破,只能推倒重来。

万历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看似大权在握,然而从他出生的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已经被文官集团规划好了道路,他也曾立志做一个史书中那样贤明的皇帝,在张居正的协助下,他学习历史、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每天上朝,勤勉执政。但是在张居正死后面对文官集团的集体发难,最终无奈妥协,清算了自己的老师,至此他似乎看清了文官集团斗争的面目,至废长立幼的频频被阻,最后妥协,终于心灰意冷,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统治集团推出的旗帜,他的一言一行都得符合文官们的愿望。他的权力也只不过是文官集团给予的希望他执行的,自此他开始消极应对,荒废朝政。

首辅张居正在位十年,厉行改革,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提拔戚继光等将领整顿军备,使大明军事一改萎靡之风。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制,扭转财税危机。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家重新焕发生机,延缓了这个古老帝国的衰败。但是改革不可避免的损害了部分保守集团的利益,在任期间凭借巨大的威望和皇帝的信任无法撼动,在其死后,终于被文官们集体攻击:独揽朝政、任人唯亲、言行不一、生活奢靡,愈演愈烈的攻击让万历也无法维护,甚至失望,对他要求如此严格的老师,居然是这么一个表里不一的人。

在这个以道德为准绳的体制下,一个人一旦道德出了问题,那么他做的事必然也是错的,任用的人必然也有问题,而不考虑是否真的合理。改革的成绩被漠视,一夕之间被废止,生前的一切都被剥夺。一个国家的兴亡,从道德一元论作为根本的时候就定下了基调,以道德代替法律,形式高于一切、道德高于一切,文官政治下,共同的道德约束力,使不合于这样的政治文化的异类难以生存,甚至苟活,而非数字化的行政体系,又使这一制度日趋僵化,无法对日趋复杂的王朝进行彻底的管理。在这样的制度下,一切变革的力量都被遏制,一切自由的思想都被扼杀,终至无力回天大厦倾覆。

黄仁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向我们呈现了本来纷杂的历史,把这这段历史做了个截面,从种种琐事和人物境遇中寻求细节,来探索历史走向的根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一场荒唐而又真实的梦

——读《百年孤独》

规划二处:王睿

 

《百年孤独》是我在大学时期曾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当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就像经历了一场最奇怪的梦,那是我唯一一次放下书后却仍然难以从书中醒来。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众多外国作家中你应该了解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十分特殊——每个人都声称读过他的书,但从来没有人真正拥有过他的书。马尔克斯是最早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之一,这是一种超脱现实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奇妙的和难以置信的东西会被当作日常事件来对待。虽然我相信它和现在流行的都市幻想风格的轻小说之间是有不少共同点的,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同时并没有真正地去指出这之间的古怪和差异。这些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一个女孩飘浮在天空中,一场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这些东西在小说中借普通人的口以消息传递的形式被提及,就好像它们是完全正常的一样。

整本书一直在带你进入一位梦想者的梦中,梦中的一切都是荒唐而又合理的。书中的奥雷连诺上校有17个私生子,都叫Aureliano,分别由17个不同的女人生育并抚养,他们都在同一天来到上校的家里进行拜访;雷麦黛丝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男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追求她,但她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双胞胎奥雷连诺·塞贡多(Aureliano Segundo)和霍·阿卡蒂奥·塞贡多(Jose Arcadio Segundo)可能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互换了身份,但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即使是他们自己。在小镇马孔多,奇怪的事情总是在发生,却没有人真正注意到。又或者他们注意到了,例如,镇上的族长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一棵栗树上,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寻常的。

当然,这些困惑正是梦境最重要的特点——古怪事情的发生在时刻提醒着你这可能只是一场梦,所以你没有理由质疑你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又或者,你注意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周围没有人会担心它的发生,那么你就不必担心。试着来上班的时候只穿着一条内裤和一顶牛仔帽,这是完全正常的。

让读者感觉到在这本书里通篇弥漫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真的没有故事,至少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故事。读这本书有点像在玩《模拟人生》(Sims),一种很奇怪的游戏——它讲述的是一个不断变得越来越大的家庭,每个人都发生了一些事情。叙述者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给他们片刻的演出时间,然后紧接着转移到下一个人,非常顺理成章,没有大张旗鼓,很少有对话。但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切换使得这个故事很容易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经常发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但是你不允许在任何一个角色上逗留很长时间,加西亚不停地向你展示别人发生了什么。这些故事拼接在一起便是对这个庞大而最终注定失败的家庭的漫长而连续的叙述,布恩迪亚家族本身才是主角,内部的家庭成员则只是零件。

阅读《百年孤独》是一次有趣的阅读体验,我在结束一段章节的阅读后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当我读它的时候,我实际上一直在睡觉,这很不寻常,但也许这就是加西亚想要他的读者身上发生的事情。通过阅读他的书,我溜进了梦境和幻想交织而成的世界,在那里,奇妙的东西是平凡的,你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和孤独签一份体面的协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